狗狗吃燕麦有什么好处?
关于狗的饮食习惯,我写过一篇小文《从食物进化史看狗与人的关系》,感兴趣的朋友可前往阅读。 下面我就摘取那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来简单说说“为什么狗可以吃燕麦”吧!(文章主要围绕犬科动物的牙齿特征、饮食结构及其演变进行阐述)
一、以食草动物为食的掠食者——猫和鬣狗
1.猎豹 猎豹是当今体形最小的猫科动物之一,也是唯一专营捕猎小型哺乳动物的猛兽,它的祖先曾经也捕猎过大型猎物,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,猎豹为了适应体型减小以及消化系统的改变,逐步演化成现今这种偏食猎物的形态;它拥有53颗牙齿,上下颌各26枚,门齿尖锐且呈锥状,适合咬断猎物骨骼,臼齿锋利如刀,利于切割肉块。 下图为猎豹的下颌骨(来源:维基百科):
可以看出,作为食肉目中唯一的纯食肉动物,猎豹的上下颌均没有臼齿,只有门齿用于切断骨头。 从上图可以看出猎豹的前臼齿明显大于后臼齿,也就是说猎豹前咬力要高于后咬力。 在自然界中,大部分肉食性猫科动物都是左右开弓,而猎豹却是左撇子,这主要是因为猎豹在捕猎时喜欢从旁边接近猎物,然后突然绕到猎物身后将其扑倒,因此猎豹必须将左侧的前牙配置得比右侧发达一些,以备突进之后攻击之用[1]。 猎豹的食物以啮齿动物和小型偶蹄类为主,偶尔也会捕杀中等体型的羚羊和野猪。由于猎豹无法有效地对付体型较大的猎物,所以一旦捕获的小型猎物不能马上吞下,那么它们就会选择就地将猎物吃掉,但猎豹一次只能吃下约自己体重1/4的食物,这就导致很多猎豹因为找不到食物而被饿死。 据估计,猎豹一生中有70%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寻找食物上,平均每小时可以奔跑9千米,最高时速超过110千米的猎豹却仍然难逃饿死的命运,可见猎豹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残酷无情了…… 以上数据引自【2】
2.鬣狗 鬣狗也叫土狼,是一种身材矮胖四肢短小的食肉兽类,它们的身体长度一般在80-100厘米之间,其中非洲鬣狗最重可达30千克,而亚洲鬣狗最小仅有20千克。
鬣狗的祖先最早分布在欧亚地区,随着冰川期的到来,部分鬣狗种群来到了非洲东部定居,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非洲鬣狗;另一小部分则继续向东迁往东南亚、澳洲等地,最终在那里灭绝了,这是目前发现的体型最大的鬣狗—斑鬣狗。 而欧洲、北美洲的鬣狗则演化为今天的小鬣狗和大鬣狗,前者已灭绝,后者则是今日非洲草原上的非洲野犬。 下图为鬣狗下颌骨(来源:维基百科):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,虽然鬣狗的上下颌都有门齿和臼齿,但由于其门齿细小,并且臼齿呈倾斜状,故鬣狗不具备像家犬那样可以撕扯纤维的能力。
鬣狗是群居性社会哺乳动物,通常以群体的形式活动,并以家族为单位共同狩猎;成年雌性鬣狗的咬合力约为408公斤,雄性则为396公斤,相比之下,成年雄性黑猩猩的咬合力大约是270公斤,大猩猩的咬合力大约为350公斤。 鬣狗的食谱由腐肉、小型哺乳动物、鸟类、爬行类和昆虫组成,其中腐肉占比达70%之多,当鬣狗捕猎大型猎物失败时(主要是狮子等猛禽),它们会立即赶去分食尸体或残肢,而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,连幼崽都会被抛下不管[2]。
二、杂食性动物——棕熊 和上述两种猎食型猛禽不同,棕熊属于杂食性的动物,它们既能够以植物为生也能以肉类为生。由于棕熊有着厚实的皮毛和粗壮的双臂,所以在食物匮乏时期也能够主动捕猎中型猎物。 棕熊的嘴部构造比较特殊,除了有上下两层共62枚牙齿外,它的舌头还特化出一圈倒刺用来清理食物表面的毛发,这在所有食肉目里可谓是独树一帜。棕熊还有着较强的咀嚼能力以及较快的吞咽速度,这些都是棕熊偏食猎物的有力证据。 目前我们所熟知的熊类大多是杂食性的,包括北极熊、美洲黑熊和棕熊都属于这一范畴。不过,生活在亚洲东部的棕熊却有着独特的进化之路──它们开始逐渐偏向食肉类的演化方向,并分化出了三种亚种,即远东熊、华南熊和青藏高原熊。
下图为棕熊下颌骨(来源:维基百科) 对于这三个亚种而言,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臼齿的大小及形状;就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来看,三个亚种的起源时间大致是在更新世中期到晚期阶段,随后一直维持到现在未变。 尽管这三种亚种都长着类似的大板牙,但实际上它们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牙齿特点,具体如下表所示 远东熊 华南熊 青藏高原熊 颊齿 (M1~M3) 上 横切面近方形,具三尖,齿冠高 中 横切面圆形,具三尖,齿冠低 横切面椭圆形,具四尖,齿冠低 下 横切面近正方形,具三尖,齿冠较高 横切面圆三角形,具三尖,齿冠较低 横切面菱形,具三尖,齿冠较低 从表中可以看出: 1)远东熊的上颌臼齿要比其余两亚种的臼齿更大、更宽、也更厚重些,这说明远东熊具有更强的咬合力和撕裂能力; 2)上颌第三臼齿是下颌第二前臼齿的替代齿,这一现象在三种熊类中都存在; 3)远东熊的门齿较大,且齿冠高,这也表明了远东熊偏爱啃咬坚果类食物的特点。 以上这些特征都说明远东熊已经逐渐向偏肉食类的方向发展了…
参考文献: [