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猫为啥成为宠物?
我第一次知道猫是可以被当作宠物的,是我小时候看《猫和老鼠》(这个不用多说应该没人不知道吧),发现里面汤姆和杰瑞竟然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!
还有他们可爱的孩子,还有为了追逐爱情私奔的傻猫傻鼠~ 啊,多么美好的想象~ 直到我真正有了自己的第一只猫——小虎(后来因为猫传染腹膜炎给去世了...伤心ing) 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猫是可以被当成宠物的,而且可以和你亲密无间到这种地步——能睡在你的旁边,甚至枕着你的手臂睡觉; 会跟着你上厕所,然后蹲在你脚边“恭维”你洗澡; 会扒拉你衣服,要你也加入它游戏。 虽然那时候条件有限,住的是集体宿舍没有大量时间陪它玩,每天下班最期待的就是打开门看见它在门口等你。
晚上睡觉怕它爬床上抓你咬你,就在地板上给它搭了一个窝,结果第二天醒来,它已经睡在枕头边上。 早上喊你起床,用它软绵绵的声音“喵呜——”喊你,如果声音不够吸引你就一直叫,直到你起床摸摸它,抱起它为止。 从它来到世间,就再也没离开过我,也一直陪伴着我。
而我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休假带它出去自驾游——开着车,放它坐在副驾驶座上,让它也可以“指路”。 虽然它不可能真的听懂你在说什么,但它似乎能明白你在跟它说去哪里,于是就会“呀~”地高兴起来,并用脑袋和身子来回应你,“导航”真的一绝。
猫到了我国后,经历了漫长的过程,才成为人们宠爱的宠物。
在古代,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比较贫乏,人们不善于饲养纯粹的伴侣猫,只有王公贵族、宫廷妃嫔等人才有心思、有能力饲养猫当宠物玩,如《后汉书·五行志》中记载:“顺帝之末,东京妇女作愁眉繁妆、大髻,小冠,插 Vog等,为广袖……京师贵族及二九诸夏竞相放效,至乎士大夫家莫不愈焉,唯田间父老独守其旧耳。”“愁眉”妆,指在双眉上画许多短的竖线,用来表示哀愁;“繁妆”指浓妆艳抹,“大髻”指发髻大而且高;“小冠”即小帽子;“ Vo”原是野鸭子脖子下面的肉瘤,这里引申义指首饰;“广袖”指衣服的袖子又宽又长。
文中明确记载,当时妇女们流行插 Vo当装饰品,而 Vog就是猫耳的翻译,可知当时有人把猫耳插在帽子上作为装饰品。再如晋王嘉《拾遗记·魏时》记有:“景元元年,吴郡采葛津以五色猫儿遗魏明帝,帝以司隶校尉王浑尚食长陈定之女,帝以其猫儿赐定,定妻将产,梦为猫儿所搏,寻产一子,生而聪慧”。
“五色猫儿”即五彩斑斓的猫,可见人们已开始欣赏猫之美了。 《开元天宝遗事·猫儿眼》中记载:“贵妃承恩宠,复幸骊宫,从驾宫人,百余骑,每行止,皆以锦绣杂香囊为饰,辉渍映日,有珠翠猫儿眼之类,光彩夺目。”贵妃让宫人佩戴猫眼宝石,借以显示自己地位。
当时,有诗人看不过去统治者的穷奢极侈,愤怒地指斥道:“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。情因物以感荡,意随事而悲欢。”
“愿得一心人,白头莫相离。举案齐眉,何不把猫儿眼赠与有情郎?”
从此,猫儿眼成为珍贵之物,被视为恋人之间的定情信物。
到了唐代,人们饲养猫当宠物越来越多,例如中唐大历年间,诗人李远在《赠邻女》一诗中有“寒苦太行归未易,况闻将兵在河西。……”一句,唐代人张为所撰的七言绝句《咏猫》中有“夜深月黑雁飞过,小院无人看晓光”之句。唐代诗人皮日休还有一首《咏猫》诗,其中有“日暖花香,游丝无绪,莺语多娇。看牡丹庭院,春色几番翻覆。东风送暖,柳絮飘飞。燕子忙,莺儿闹,蜂蝶斗芳华”之句,更可见猫是唐代的宠物了。
宋代,猫已普遍成为一种宠物。宋人沈括在《梦溪笔谈·异事·猫治鬼鼠》中记有:“……有盗遗一儿于家,其家有猫儿,甚驯悦,常伴儿眠。一日儿病死,其家葬于后园。数日猫儿昼则鸣号园中,夜则跳跃堂中,其家疑猫儿所为,乃捕之。至园,见猫儿傍儿墓而立,复归于堂中,复跳跃,竟不知猫儿所以鸣号。”
这里写的显然是作为宠物猫陪伴孩子玩耍、睡觉,并且在孩子去世后守在孩子埋葬之处,在屋子里昼号夜跳,主人担心猫儿闹出事来,还把它关了起来。
宋代还有“猫食茶”之事。南宋罗烨在《醉翁谈录》卷四记有:“……有女子善烹调,常以茶拌饭而饲猫。一日女子出门,临行前把茶汤拌入饭中后放在桌上,猫看见茶饭后非常高兴。不料猫儿刚要吃,忽然飞来一只乌鸦把它吓了一跳。等乌鸦飞走后,猫儿再去吃,谁知刚吃几口就停下了,张口朝桌旁望去。主人发现这个情况后觉得非常奇怪,就又喂了些茶饭,猫儿还是这个反应。反复几次,主人感到不解就去询问别人,有人告诉她猫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