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从什么时候有狗的?
“犬”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,它的形状很像一只小狗的模样。所以汉字中的“犬”字是象形文字,它像一条狗的样子。 殷墟卜辞中,“犬”字出现很多,如“子犬”、“酉犬”等。商代的人把祭祀用的猪叫“亥”,把祭祀用的羊叫“羖”,把祭祀用的牛叫“騂”或“羝”,把祭祀用的犬叫“豜”。
在周代的青铜器铭文里,经常见到“犬”字,有时也作“犬”。西周的青铜器铭文还有将“犬”写成“犭”或是“犬”,字形上有些差别。比如大盂鼎、小盂鼎、毛公鼎等。
《诗经》里有许多关于犬的记载,例如《礼记·檀弓下》引《诗经》:“君氏取妻而美,使人执之,云是夫也,尽室而行。”这说的是春秋时晋献公抢别人的老婆,这个被抢走的老婆名叫骊姬,她生下了儿子奚齐。后来,骊姬让儿子奚齐做了国君,她做了太后。可是,后来人们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,原来这是骊姬设计的阴谋,她将公子重耳赶出晋国做外藩国王。
在重耳流亡的途中,有个随臣叫介子推,他跟从重耳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,饱受艰辛。有一年,重耳饿得受不了,对随行人员说,除了鱼和蔬菜之外,任何东西都可以当饭吃。这句话传到介子推耳朵里,他毫不迟疑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鱼肉食物献给重耳。
不久之后,重耳在秦晋两国帮助之下,夺得了君位,史称晋文公。他为介子推修建了祠堂,还规定介子推死后佩戴着项链下葬,并用披肩给他盖住脸。 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描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时说:“三月蚕神吐丝,四月缫丝,五月纺线,六月制衣服。”“十月狩猎,十一月烹宰,腊月陈设。”诗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勤劳的身影,以及他们制作丝绸、纺织印染、缝纫制鞋、编织竹器、采摘水果、猎杀野兽、屠宰烹饪等等工艺过程。其中提到用犬来做美食,说明我国养狗的历史相当悠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