舔脚会不会得传染病?
我们需要先了解传染的定义是什么 传染,是指病原体从人或动物身上通过一定的媒介物(包括直接或间接接触),侵入另一机体所引起的疾病传播过程。而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其最初感染来源(宿主)到达其新的宿主或是媒介物。两者关系密切,但传播途径不等于传染,没有传播途径的疾病并不代表不会流行。 了解了概念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问题: 问题是“舔脚”会不会导致疾病传播。我们只需要考虑两个问题:一是是否有足够量的病原体;二是是否有了足够的传播途径。 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:是否有足够量的病原体。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,他的手上可能有大量的细菌,这些细菌可能会在人的呼吸、说话中释放到环境中,当环境中有足够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时,它们就可以不断增殖,形成大量细菌。如果这时你摸了那个人的手,然后再摸你自己的脸,就有可能把细菌带到你的脸上,进而通过接触进入眼睛、鼻子、嘴巴,最后进入体内引起感染。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只要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进入人体,它就能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发病。 而很多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病菌都是具有耐酸、抗碱、耐受干燥、抵御消化液侵蚀能力的,它们很容易通过粪便排出体外,一旦污染了食物、水或其他物品,就能进入到人体内从而引发感染。另外,有的病毒也可以经口进入体内,如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就是这样发生的。 通过口腔(包括舔脚)途径传播的疾病除了需考虑病原体的数量外,还需要考虑病原体毒力和免疫应答能力等因素。对于多数人体寄生虫来说,我们体内的胃酸和肠道分泌的碱性物质能够杀灭其中的病原体,所以我们一般不会因此生病。然而对于抵抗力弱的人而言,如果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少或者口腔不卫生,就可能给寄生虫等致病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,以致它们能继续存活甚至繁殖,这样就会通过消化道引发感染。
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:是否有足够的传播途径。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是否需要足够的病原体,现在我们来探讨另一个因素——传播途径。 我们知道,传染病要发生传播,必须具备两大要素:病原体和传播途径。缺少任何一个就不能构成传播。因此研究传播途径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。 根据当前人们对传染性疾病认知程度的不同,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疫病和人为疫病两类。其中,自然疫病是由自然界中的有害微生物所致,这类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,人类难以控制其发生发展。比如病毒性肝炎、结核病等。人为疫病则是由人类自身的错误行为导致的,这类疾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,只是需要我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才能预防。由于人类的参与,人为疫病的危害程度往往要比自然疫病大得多。
根据病原体入侵途径的不同,可将传播途径分为3类:
① 呼吸道传播,指病原体透过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而产生传播;
② 消化道传播,指的是病原体经过口腔、食道、胃肠道,最终进入血液循环而进行传播;
③ 体表伤口传播,指的是病原体通过皮肤粘膜的破溃处侵入体内而传播。